银川市举办人岗双选活动。
“科技副总”在企业开展科研指导。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银川市正以开放之姿、求贤之心,广纳天下英才,谱写发展新篇。
近年来,银川市扎实推进“才聚宁夏1134行动”,充分发挥首府“头雁”领飞作用,以服务“强首府”战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做好人才“引育留用”作为加快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以十足的诚意与决心,吸引人才来银发展。
当贺兰山的风轻拂过黄河水,银川市以城市之名发出邀约,用一场“十万大学生留银川专项行动”,拴住14万颗年轻人的心。他们像候鸟选择温暖一样选择塞上湖城,用履历写下共同答案:这里不是地理课本上的遥远坐标,而是能自由翱翔的筑梦之城。
宁夏籍优秀人才“回故乡建家乡”活动现场。
暖心留才 构建人才服务生态圈
一座城市靠什么吸引人才?只有从根本上营造适合人才发展的好环境,人才才会慕名而来。于是,银川市以“近者悦,远者来”的诚意,将创新政策化作春风,用贴心服务织就暖阳,让每一位追梦者都切身体会到“此心安处是吾乡”。
青年人才驿站。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谢浩记得初到银川时的惊喜,当时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银川求职,没想到一下火车就收获了“大礼包”——免费入住1个月青年人才驿站,驿站还贴心为他提供了就业需求必访、岗位推荐必访、跟踪服务必访的“三必访”服务。
谢浩的经历,是银川市“从一张床到一间房再到一套房”全链条住房保障体系的生动写照。对初来乍到的大学生而言,人才驿站就是他们的“温暖第一站”。
余雪萍从宁夏大学水资源利用与化学化工专业博士毕业后,入职六盘山实验室新能源技术装备中心。踏入职场的同时,她享受到“一间房”的安居福利,不仅拎包入住了免租金的人才公寓,还可以享受硕博补贴政策。
“我最终决定留在银川,银川市的人才政策和服务起到了很大作用。”来自内蒙古、已在银川市工作1年多的博士张艺说。她在银川市民大厅“十万大学生留银川”窗口办理人事档案寄存时,工作人员看到她的资料后,向她介绍了自治区和银川市的人才政策。她了解到,银川市的人才政策明确提出,博士工作满1年,通过考核后可以评定副高职称。这一政策给她吃了一颗“定心丸”,也让她感受到银川市爱才惜才重才的满满诚意。
银川市开展“组团式”赴外引才活动。
银川市的“求贤风暴”带着西北特有的飒爽。
为让人才政策更精准、更全面,银川市出台一系列组合“套餐”:博士研究生可通过“绿色通道”直接申请认定高精尖人才,享受多项叠加优厚待遇;“带编入企”政策则打破常规,让青年人才既能在企业创新,又无后顾之忧;毕业3年内的大学专科生及本科生也可申请保障性租赁住房,并享受租金优惠。
人才的成长,离不开资金的“及时雨”。银川市设立人才专项资金和基金,为各类人才项目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人才小高地等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人才创新创造的“孵化器”。
值得一提的是,银川市还运用市场化手段,创新设立“银川英才”风险缓释基金,为6家人才领办的企业创新发展注入金融“活水”,助力宁夏北伏科技有限公司重结晶碳化硅粉制备技术突破国外技术垄断。
银川市的“求贤密码”藏在意想不到的细节里。
走进银川市民大厅,“十万大学生留银川”服务窗口前总是人头攒动。在这里,人才、人社、住建、公安等部门联动,提供几十项公共服务,“一站式”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市民大厅怀远小厅”将服务送到高校门口,工作人员走进校园,为学生送政策、解难题,令服务有温度、有速度。
在线上,“银川人才在线”微信公众号、“才聚银川”小程序等平台带来高效便捷服务,求职者只需轻点手机,就能实现岗位信息“一键匹配”、人才政策“一键直达”。
从政策保障到资金支持,从住房安居到贴心服务,银川市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打造了人才服务的“全周期生态链”。
银川市获评“2024年度最佳引才城市”。
倾心引才 夯实人才汇聚新高地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银川市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全力推进招才引智工作,以一个个海纳百川的良策,广聚天下英才,让“十万大学生留银川专项行动”稳步推进。
银川市深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道理,将校地合作作为人才活水的重要源头。通过与中央民族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23所高校签订校地合作框架协议,促进产业人才定点引育、高端人才定期输送、科研合作定向转化。
令人欣喜的是,在校地双方的协同推进下,银川市全职引进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高层次人才数量连续3年实现翻番。145名在校生受聘为“引才专员”,他们既是银川故事的讲述者,也是广聚人才的实践者。
前置引才时间轴与空间线,更彰显了银川市招才引智的前瞻性。从在校生抓起,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举办人才引进宣介进校园活动,让学生提前读懂银川;从“前沿哨所”抓起,成立驻北京、上海、深圳引才引智工作站,建立“离岸式”平台,创新人才引进模式。
“人才夜市+”招才引智新路径令人耳目一新。“人才夜市+商圈”,在热闹的商业街区摆摊设点,将企业需求“摆出来”,让求职者把工作“逛到手”;“人才夜市+集市”,结合农村赶集风俗,为乡村产业发展招引人才,让人才政策惠及基层;“人才夜市+AI”,创新直播带岗新模式,实现人岗精准匹配,为求职者带来全新体验。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理念,让39名高校教授挂职市直部门和重点园区,带来最前沿的学术视野和高校科技资源。129名“科技副总”下沉企业,破解“卡脖子”难题,天地宁夏支护装备有限公司与宁夏大学教授慕松的合作,不仅斩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更创造9000万元经济效益,印证了“人才杠杆”的惊人力量。33名高层次人才成为企业“周末工程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郑险峰围绕沙漠地带西甜瓜提质增效和绿色种植技术开展科研攻关,现场为农产品生长“把脉问诊”。
这种智力流动是双向的奔赴:在西安交通大学副研究员查俊帮助企业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时,银川市的产业需求也反哺高校科研方向;北方民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陆有军在校企联合技术攻关后,还获得大量一手研究资料。
银川市深知,招才引智既要“筑巢引凤”,更需“邻凤筑巢”。银川威力传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建立研发中心,宁夏凯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在广东设立“飞地实验室”,这种反向创新打破地域限制,使银川市的企业能共享东部人才红利。银川市与高校共建的产业研究院,让学术资源与产业需求深度耦合,形成“科研在高校、转化在银川”“研发在外地、转化在银川”的协同创新格局。
漫步银川街头,城市与人才同频生长的蓬勃气息扑面而来,从科创园区的智慧之光,到田间地头的青春身影,都以生动实践印证:厚植发展沃土,自会引得八方英才竞逐梦想。在“五八”强首府战略和人才兴市战略指引下,这里敞开包容开放的胸怀,构筑起人才集聚新高地。
“十万大学生留银川专项行动”之“筑巢引凤”活动暨2024年春季高校毕业生双选会。
真情系才 发出凤鸣湖城招募令
5月的银川,创新创业的热潮奔涌不息,处处跃动着活力与希望。一场专为人才定制的追梦之约如期而至,以“凤鸣湖城”为主题,“十万大学生留银川专项行动”系列活动于5月10日在银川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届时,这座城市将以炽热怀抱迎接五湖四海的奋斗者。
在这场诚意满溢的活动中,银川市精心准备:
发布“十万大学生留银川专项行动”成果,以光影记录青年扎根银川的奋斗故事。
推介大美银川,精炼呈现银川市经济跃升、产业蝶变与宜居生活图景,向全国青年人才递出“塞上湖城”的橄榄枝。
交流发言环节,来自高校和人力资源头部企业的代表将分享他们与银川的故事。
聘任仪式是主场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新一批“科技副总”“周末工程师”的选聘为银川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智慧与力量。
同一时间,分场活动同步点燃热度。产业人才双选会不仅搭建线下“面对面”平台,还同步举办网络双选会和直播带岗活动,搭建网上“不断线”招聘会场,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让人才“掌上择业”、企业“掌上对接”。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动现场还设置了银川市重点产业成果展示体验区,聚焦“智造未来”与“非遗匠心”两大主题,全面展示银川市重点产业发展成果,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
银川市委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场活动不仅是展示银川市发展的重要窗口,更是吸引人才、凝聚智慧的强大磁场,为确保活动精彩呈现,银川市成立多部门联动专班,让“塞上有梧桐,静候凤凰栖”成为热词。通过此次活动,将有更多人才了解银川、爱上银川,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几年银川市发展迅速,各项人才政策很有吸引力,非常期待能在这里开启职业新征程。”应届毕业生高立芸说。同样,一些外地学子也早早锁定银川市。“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政策福利也很实在,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内蒙古医科大学毕业生王雨晨说。
银川市有完善的人才政策、优质的发展平台、浓厚的创新氛围,收获的初夏,这里敞开怀抱,邀莘莘学子写意锦绣前程。
5月10日,让我们共同见证:塞上湖城,因才而兴;青春银川,未来可期!